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了解最新教育行业资讯,把握最新教育行业动态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注重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和技工教育,在普通教育中增设生产技术课和劳动技术课,奠定了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创造了经验和条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体现类型教育特色的高层次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类型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https://www.zzxkzz.com/) 教育新闻 第1张曹晔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教师教育。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https://www.zzxkzz.com/) 教育新闻 第2张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发展初中等职业教育与普及文化教育同向同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在优化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和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优化了本专科教育结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从中等、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延伸,进一步优化本科阶段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https://www.zzxkzz.com/) 教育新闻 第3张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职业教育体系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业十分落后,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大量工业产品依赖进口;农业自给自足,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粮食产量较低;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可见,旧中国积贫积弱,加之连年战乱,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国民经济恢复重建,城市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截至1949年9月底,城镇失业人口达到472.2多万人,失业率高达23.6%。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0.5%、20.8%和28.7%,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元。我国财政十分困难,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62亿元。
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文化教育严重滞后,文盲充斥,文盲率高达80%。1949年,我国小学在校人数为2439万人,毛入学率为20%;初中在校人数为95万人,毛入学率为3.1%;高中在校人数为32万人,毛入学率为1.1%;大学在校人数11.7万人,毛入学率0.26%。基于国情,具有临时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的教育方针,普及文化教育和扫除文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关于职业教育采用多种方式来发展。一是把旧中国的职业教育改称为技术教育,对旧有的职业教育进行整顿提高。1951年6月12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会议提出中等技术教育的基本方针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政策,从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出大批具有一般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技术,体格健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初、中级技术人才。二是新办了技工学校,为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学习苏联经验,我国开始探索建立支持工业化的技工教育。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1952年3月31日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指出:现阶段除整顿和发展正规的技术教育外,还要举办各种速成性质的技术训练班和业余性质的技术补习班或训练班,使正规的、业余的、速成的各种技术学校与训练班配合发展。总之,为了解决恢复国民经济所需的技术人才,当时采取了专业院校培养、短期培训、业余培训、冬季整训等多种办法培养干部和技术人员。通过技工学校、艺徒学校、技术夜校、师徒合同、冬学夜校等多种方式加紧普及和提高工农文化水平。
由于文化教育水平落后,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的比例较低。中等技术学校从1949年的561所、在校生人数7.7万人,发展到1957年的728所、在校生人数48.2万人;技工学校从1949年的3所、在校生0.27万人,发展到1957年的144所、在校生6.66万人。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2年通过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事实上,到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计划用10—15年的时间,实际只用了4、5年的时间,我国就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1953—1957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取得很好的成效,1958年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的愿望,同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始了“大跃进”。教育领域大跃进,首先下放教育权力,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195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下放问题的意见》;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的方针,走多种形式办学的道路。在总路线和大跃进的推动下,中等专业学校大办工厂、农场,实行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学生下厂、下乡参加生产劳动和技术革新。1959年,周恩来同志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办法。除了各级全日制正规学校外,还应当根据实际可能,继续发展半日制学校、农村和厂矿的业余学校。积极推行群众性的扫盲工作。”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由于“大跃进”急于求成,造成的严重失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61年国家开始了3年整顿调整时期。由于大跃进期间国家大办工业,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向城镇,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农业受到严重影响,在国民经济整顿调整时期,不得不精简职工200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被动员回乡从事农业生产,从过去的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变为全民大办农业。经过整顿调整,各级各类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都有下降,但职业教育压缩的比例最大,各类职业学校数从1960年的31001所压缩到1963年的5878所,减少81%;在校生由503.5万人减为83.78万人,减少83.4%;教职工由51.38万人减为18.19万人,减少64.6%。1963年国民经济得以恢复,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国家鼓励城市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196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纪要》的指示中提出:“当前,安置城市需要就业的劳动力,主要方向是下乡上山。下乡上山的主要办法,是到农村人民公社插队”“职业教育应当主要面向农村,积极培养为农业服务的农艺、林业、畜牧、渔业、农机、医药卫生、会计、统计、供销等方面的人才,为城市青年学生下乡上山创造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时期,职业教育领域有两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重大举措:一是农村职业教育产生。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从8月到10月,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26000多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组织,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客观上为农业中学的产生创造了有效需求。同时,为了满足大批高小毕业生升学问题,江苏省海安县双楼乡农民举办民办农业中学,很快在全国得到推广,从此诞生了农村职业教育。二是半工半读教育。1958年1月31日,毛泽东在《工作方法(草案)》中提出:“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这些学校可以多招些学生,但是不要国家增加经费。”2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关于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有步骤地实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凡是有条件单独举办或联合举办实验工厂、实验农场和实验牧场的,都可以单独举办或联合举办,一面从事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劳动;不能举办的,可以同当地的工厂、作坊和服务行业订立生产实习合同,进行实习,或参加当地的定期义务劳动和农业合作社劳动,使学习和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制度。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多样化。一是中等专业教育,重点是培养工业的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同时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迅速开展,注意培养农业的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二是技工学校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明确了技工学校是培养理论与技术兼备的技术工人。三是试办农业中学,结束了农村没有职业学校的历史。四是开展企业学徒制,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熟练工人。五是发展半工半读教育。为了发展半工办读教育,1964年4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将技工学校的综合管理工作由劳动部划归教育部主管。六是普通中小学开设生产技术课程。
这一时期,适应穷国办大教育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探索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即使今天看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适应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构建了以工业为主的中等技术教育和技工教育;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农村建立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为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企业学徒制;为了解决教育经费问题,实行半工半读教育;为了满足不能升学学生的就业,在普通教育中开展生产技术教育,等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https://www.zzxkzz.com/) 教育新闻 第4张二、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体系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但由于十年“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招生数量有限,1977—1980年4年高考录取率分别为是5%、7%、6%、8%,高中阶段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占比仅为4%左右,每年数百万普通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劳动就业又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参加劳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行各业快速发展都需要人才,而十年“文革”破坏导致了人才断层,各行各业人才供求矛盾突出。为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一)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197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指出:“各省、市、自治区要根据农业区域规划办好一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学院和中等农业技术学校,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体系。”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84年我国粮食大丰收,彻底扭转了粮食短缺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布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同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取消了对农民非农就业权利的限制,农民可以进入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此后中央颁布了一系列的开放、搞活政策,打破了多年来不允许农民自由迁徙的禁锢,允许农民进城就业。同时,农业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农村二三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1984年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发展农业生产、乡村工业和农民进城务工都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1980年8月7日,《中共中央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指出:“目前,我国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的只有百分之四左右。必须积极地逐步地把一部分普通中学改为职业学校。今后企业单位增人,应以经过职业训练的毕业生为重点。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网,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业余学校、函授学校、电视学校以及各种职业训练班。”落实中央精神,同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中学教育方面要逐步改变普通高中过多,职业中学太少的状况”。各地大规模调整学校布局,压缩普通高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学最多的1977年比,1981年全国普通高中学生减少1085.03万人,减幅60.3%,初中生减少835.32万人,减幅16.8%。这种大幅度缩减和调整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在这一调整过程中,由于乡村高中教学质量较差,所以调整的大部分是农村普通高中。同时,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行“社来社去”的政策,不需要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改制后的毕业生不存在安置就业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从1980年的3314所、在校生45.5万人发展到1984年的8070所、在校生229.6万人。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1986年3月国家教委发布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暂行规定》中规定: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来源计划分为国家任务、委托培养、自费生三种。这一政策鼓励中等专业学校在完成国家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实现计划外招生,极大地调动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扩大了招生规模,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二)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成为市场经营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招聘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向纵深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减轻了企业的社会负担,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计划经济体制内的人才需求开始减少。与此同时,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面向市场的计划经济体制外人才的需求增加。中国开始大力兴建各类工业园区,出现外资、合资和合作企业,低成本后发优势逐渐显露,国际贸易开始节节攀升,国内市场逐渐繁荣。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逐渐面向市场就业。1993年国家教委就提出改革招生就业制度,1997年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印发《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实行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此外,改革职业教育单一办学主体,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1997年7月31日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02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此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市场竞争加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要求,逐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1985年就已提出,但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只是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体系”的要求。1994年6月,我国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即所谓的“三改一补”。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通过“三改一补”等措施,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扩招的重要力量。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教育体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办学向市场经济体制办学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招生从单一的指令性计划招生变为指令性和非指令性计划招生相结合,调动学校的积极性,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到1998年高中阶段职普比例达到6:4。三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的变化,中等专业学校从恢复高考以来招收高中毕业生逐渐过渡到招收初中毕业生,1993年开始技工学校可以招收农村学生,1996年成人中专可以招收全日制学生。四是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民办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五是企业学徒制和半工半读教育逐渐消失。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扩大,为增强市场经济适应能力,企业难以参与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断增多,客观上也不需要企业自身来培养。六是校办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仍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产品短缺,校办企业具有良好的生存空间,国家提倡“以厂养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更多依靠校办企业或校办农场。七是普通教育开设职业教育类课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先后有劳动技术课、职业指导课、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等,但随着高考功利化倾向不断加强,在实践中落实得越来越不到位。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https://www.zzxkzz.com/) 教育新闻 第5张三、新世纪职业教育体系

世纪之交,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进入中国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尤其是1997年香港和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中国加入WTO等,大量海外资金涌进内地,形成了数以万计的外资与合资企业,以及台资、港资企业。继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起来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之后,浦东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实施开放开发战略,长三角地区已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主的中国沿海地区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经济,“MadeinChina”遍布全球。2010年,中国制造业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伴随着大量的民营经济、三资企业和转制的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国现代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三大重要变化。一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实行市场化改革。1997年底,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联合发文,改变以往普通中专由政府包学费、包毕业生就业的制度为学生缴纳部分培养费、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二是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外向型经济产生了冲击,劳动就业受到一定影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要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是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1998年国务院进行了新一轮机构改革,先后三次发文,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中央部委管理的学校大部分下放到省级部门管理。1999年9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意见>的通知》中提出:“改变条块分割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建立起当地政府统筹规划下,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经国务院授权,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高等专科教育的权力以及责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这一改革充分调动了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工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促进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到2002年中国制造业聚集基地——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技工荒”“民工荒”,标志着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格局不复存在。同时,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能力增强,致使企业的新员工越来越依赖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下,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使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迅速提高,从1998年的27.38%提高到2008年的45.36%;另一方面,各地为了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将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或合并为高等教育,据教育部粗略统计,大约2000多所优质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或被合并为高等教育,1999—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逐年下降,从2002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又出现恢复性增长。适应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连续3年扩招250万人,职业教育进入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双增长”阶段,并从已往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发展为中高等职业教育并重。同时,为满足制造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005年开始,国家转变了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提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能力,使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基本的教学制度,标志着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这一时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优化了本专科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避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可能导致的知识失业和教育过度;另一方面,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办学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办学转变,从以往的建立校办企业、以厂养校的办学模式转向依托社会资源、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接轨。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https://www.zzxkzz.com/) 教育新闻 第6张四、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进入新时代,我国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需要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多年来快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影响,出口增幅下降,出口额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37.4%下降到2013年的24.1%。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与能源价格持续升高,人民币不断升值,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力增强,制造业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优势减弱,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扩大内需来拉动。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成为经济工作的重心,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机器换人);低技术的产业减少,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低附加值产品减少,高附加值产品增加;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2010年的10.3%逐步回落到2019年的6.1%,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迫切要求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我国人口和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中国老龄化社会加速,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总量超过了10%,进入老龄化社会,2019年达到了18.1%;2020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许多大中城市60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了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大约3.6个劳动力,赡养1个60岁以上老人。同时,我国劳动力总量开始下降,从2012年9.22亿人,下降到2018的8.97亿人,6年减少2500万人,预计到2027年,总人口出现绝对减少,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迫切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知识性、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另一方面,学龄人口断崖式下降,初中毕业生从2005年最高的2123.43万人减少到最低的2018年的1367.77万人,下降了35.6%;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从2010年的870万人减少到最低的2018年557万人,减少近36%。同时,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90%,高等教育入学率从2002年的15%发展到2019年的51.6%,本专科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发展到2019年的915万人,2018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历史性地超过了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数。我国教育从是否“有学上”进入“上好学”的新的历史阶段。教育的普及化意味着受教育者选择职普教育的权利更大。
在上述教育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约束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标志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进入体系化建设的新阶段。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要求,2014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探索本科职业教育,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等要求,完善了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要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提出试点本科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2021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职普融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开启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这一时期,一是党的教育方针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五育并举的方针,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加强劳动教育;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职业学校、学生和教师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三是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四是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原则,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五是完善国家教学标准、试行1+X证书制度、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等重大改革项目;六是试行学分银行和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推行职普融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等等。
总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济总量由小到大,经济实力由弱变强,产业结构由农变工,工业结构由轻变重,发展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社会形态由传统变现代,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优化中等教育结构、优化本专科及以上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体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内涵不断丰富、主体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的趋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国家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要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建立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来源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22期